深圳大鹏湾南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凶猛来袭,赤潮中心全力追击
2021-01
文章来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 阅读次数:338
暨南大学赤潮与海洋生物学研究中心是我国以海洋赤潮灾害研究为重点的专业研究机构,近日深圳海域突发赤潮,由老师和学生组成的调查研究队伍赶赴现场,对赤潮生物的种类、发生发展过程、危害等进行针对性研究。
潜水员在充满泡泡的大海里游曳,看起来好像是在拍电影大片。其实这是2020年1月18日以来发生在深圳大鹏湾南澳海域的球形棕囊藻(Phaeocystis globosa)赤潮,赤潮发生海域充彻着密密麻麻的球形棕囊藻囊体,蔚为壮观!
球形棕囊藻的囊体是由成百上千的单细胞藻通过分泌的多糖类胶质聚集而形成的球形群体,由于囊体内细胞的多寡决定了囊体的大小,最大的囊体可达3cm。当这种大型的胶质囊体在水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引发我们常说的赤潮。球形棕囊藻全球海域均有分布,但奇怪的是只在中国、越南等少数国家的海域能形成囊体直径超过1cm的赤潮,其它海域囊体直径仅有几毫米。
球形棕囊藻囊体看似美丽,但是所引发的赤潮却有着不小的危害。首先,这种胶质小球富含多糖,可以堵住鱼的腮部,导致水中鱼类的死亡。球形棕囊藻形成的胶质小球不仅可以堵住鱼类的腮部,密度高时甚至连核电站的冷却水滤网系统都可以堵住。例如,2014年底在我国广西防城港海域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就严重威胁到防城港核电厂的核电安全。
球形棕囊藻囊体在赤潮发生后期破裂分解,大量的多糖物质释放进入海水,使得海面漂浮着巨量的泡沫状有机物,造成海洋和岸滩生态环境污染,同时微生物降解活动也造成了海水缺氧。
球形棕囊藻赤潮属于鱼毒性赤潮,可以产生溶血性毒素,致鱼死亡,早年在广东柘林湾和湛江港先后发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均造成了养殖鱼类的大量死亡。本次大鹏湾球形棕囊藻赤潮,暨南大学赤潮研究中心进行的毒性实验结果表明,该赤潮对丰年虾幼体、青鳉鱼幼鱼无明显致死现象,但溶血活性检测结果表明,本次赤潮的球形棕囊藻的囊体对兔血细胞具有极强的溶血活性。
鱼毒性赤潮不产生通过食物链富集并传递的生物毒素,故对海产品的食品安全不构成威胁,不会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健康。
目前,暨南大学赤潮研究中心团队正在对大亚湾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的动态进行持续跟踪调查研究,对赤潮爆发可能引起的生态灾害进行密切关注。